無蹤
關燈
小
中
大
無蹤
裴珩縱馬奔出紫宸門,第一反應是去往翠微院,遠遠地一看,翠微院外果真聚集了數十名禁軍,顯然是在找二皇子。
忽又有人在後呼道:“王爺!”
回頭一看,竟是張品,此時原該在宮外鎮守,卻面色凝重地策馬而來,道:“啟稟王爺,方才有一名車夫找到卑職,說是掖庭宮奉六年前的命令,送了一人離宮。”
原是那車夫送走蕭知遇,心裏犯了嘀咕,總覺得一項六年都未更改的任務,該是個重要人物,便來尋宮門口的張品。
張品自入北庭羽林軍以來,平日負責在北門巡守,心知肚明是因為翠微院那位。他雖不知掖庭宮六年前的命令具體是什麽,直覺應與二皇子有關,當即前來稟報。
裴珩聞言一怔,隨即面色陡變,一掣韁繩,往北面奔去。
出了宮門,一路上除去逃亡的宮人,還有南衙禁軍和部分北庭禁軍在此混戰,南衙占優勢,他飛馳而出,可稱順利,他的心卻一點點沈了下去。
若蕭知遇只是想逃出宮變,那麽只需向南衙禁軍求救,便能脫險,被送至睿王府或南衙十二衛勢力範圍內,可保安全。
然而蕭知遇沒有。他接連問了幾名南衙的中郎將,俱都不知。這說明蕭知遇不想回到他身邊,因而獨自一人逃走。
裴珩有些難以置信,蕭知遇竟真的選擇了用這種方式逃離他,放棄他。
他快馬奔馳著,風迎面而來,夾著他鎧甲上的血腥氣,籠罩出一種令人不安的氛圍,他不能克制地想起了從前。
這原是他六年前安排蕭知遇離宮的法子,連他自己都快要忘記。
那時陸貴妃病逝,蕭知遇被幽禁於翠微院,而他得來了父親的消息:父親鼓動北狄國主攻打朔州,卻在開戰後很快反水,算計北狄。
父親的舊部在朝中已站穩腳跟,怕皇帝又拿裴氏母子要挾,未雨綢繆,私下做了另一番安排,想方設法往宮中安插了人手,都是些不起眼的職位。皇帝若背信棄義動了殺機,他和母親便能立刻借此逃出皇宮。
幸而朔州一戰順利,皇帝與父親的關系緩和了些,他暫無性命之憂,這番安排也就用不上了。
他又忍不住想到了蕭知遇。
對於蕭知遇,他始終心思覆雜,當伴讀時見著蕭知遇,總是想起陸文楨,和皇帝陰沈忌憚的目光。
他想他應當恨蕭知遇。可到了後來,聽聞蕭知遇喪母幽禁,他又隱隱不忍。
蕭知遇曾說不喜歡皇宮,想回朔州。他便聯系父親的舊部改了安排,將人手換去了與翠微院毗鄰的掖庭宮。
他在燈下仔細描畫那張路線圖,對著半張紙的空白,他擱下筆又提起,出神良久,到底沒什麽可說的,最後落筆,寥寥寫下了四個字:山高水闊。
哪怕送去抄錄本的那日午後,他得知陸文楨的諸多惡行,憤然離去,卻也沒有後悔。他願意幫蕭知遇,只當是最後一次。
無論是想去朔州,還是哪個天涯海角,都去吧,不必再相見了。
他那時已經做好了和蕭知遇再不相見的準備,原就是仇人,從此陌路也是好事。
只是時間一天天過去,蕭知遇始終沒有動靜,到他被父親接出宮那日,他回頭望了眼翠微院的方向,蕭知遇依然困在這片方寸之地。
他不知道蕭知遇是未曾發覺,還是不敢出去。
舊部來問這事,他想了想,回答照舊。只要蕭知遇下決心肯走,他就能幫他。
然而他從未想過,數年後蕭知遇會被送到他身邊,成了自己的妻子,他更不能相信,在與他成婚後,蕭知遇竟然選擇用這種方式逃離。
六年前他恨蕭知遇軟弱,竟不肯脫逃出宮,今日他又恨蕭知遇決絕,竟真的離他而去。
裴珩縱馬飛奔出京師北門,京郊廣闊群山繚繞,他望著天邊赤紅的晚霞,心裏說不出是怒氣還是惶然。
直到有一名中郎將從前方沖過來,大喊道:“王爺,北面有百餘名威遠軍聚集!”
京師北門幾乎被南衙把控,威遠軍主攻西門和南門,怎會分這點兵力繞遠路來這邊?
裴珩一頓,一種叫人心裏一墜的預感油然而生,當即揮鞭趕了過去,中郎將往北門方向吹動哨響,也緊隨其後。
京郊北面橫著一條河,寬二十丈有餘,山間傾瀉而出,因到夏初,前面接連下了十幾天的雨,這兩日水流湍急。裴珩遠遠打馬奔去,就已聽到清晰的水聲。
他目力極佳,即便是昏暗天色下,遠隔十餘丈,也能望見黑壓壓的威遠軍中,一道瘦長人影棄了馬,被逼至河邊,左右仿徨,身形在風中簌簌。
裴珩下意識知道這是誰,只覺呼吸都要停住,猛然沖了過去,張口喊道:“蕭知遇!”
可這三個字才剛出口,還未被風送至,那道人影便倏然落下,消失在奔騰的水流中。
像一個墨點,孤零零滴在空白後半頁的信紙上,滲了進去,再沒有下文。
六年前為了救他所做的計劃,竟在今日活生生地成了他的催命符。
*
隆德十一年,皇帝駕崩,太子奉遺詔靈前繼位,宮闈兵變,安國公謀朝篡位,抄家流放三千裏,五皇子幽禁宮中。睿王救駕有功,加封太尉,任南衙大統領。
唯有二皇子沒有結局。
民間傳聞眾多,一說是二皇子死於宮變,一說是二皇子為人所害,墮入急流再無蹤跡。
第二種說法流傳甚廣,因當日京師北面官兵眾多,有逃出來的說法基本一致,說是叛軍追捕一人致使其墜河,睿王色變,南衙禁軍當場斬殺百餘名叛軍,血流成河。
當時睿王親自跳下水要救,毫無所得,臉色白得嚇人,枉死在水裏的,不是二皇子還能是誰。
又有說那天起兵謀逆的並非安國公一人,睿王才是主謀,為保二皇子性命誤了時機,回宮遲了一步,才叫東宮鉆了空子繼位。睿王軍權在握,東宮不敢輕易得罪,便只能粉飾為救駕之功,這便相安無事,暫且做了君臣。
新帝登位之初,便下令在京師北面的河流及下游打撈尋人,做足了功夫。兩日後還真撈出了幾具屍體,面目全非,其中一人手中緊握著一把匕首。
死狀淒慘,許多官兵不忍相看,連連退開,睿王竟親自俯身割開屍體的衣袖,查看爛得露了骨骼的右臂。
京兆府尹知道內情,嘆息著還想安慰睿王幾句,睿王卻忽然道:“不是他。”
便又捏著屍體的手指,一根根掰開,拿出了這把並無特殊,甚至銹了一塊的匕首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裴珩縱馬奔出紫宸門,第一反應是去往翠微院,遠遠地一看,翠微院外果真聚集了數十名禁軍,顯然是在找二皇子。
忽又有人在後呼道:“王爺!”
回頭一看,竟是張品,此時原該在宮外鎮守,卻面色凝重地策馬而來,道:“啟稟王爺,方才有一名車夫找到卑職,說是掖庭宮奉六年前的命令,送了一人離宮。”
原是那車夫送走蕭知遇,心裏犯了嘀咕,總覺得一項六年都未更改的任務,該是個重要人物,便來尋宮門口的張品。
張品自入北庭羽林軍以來,平日負責在北門巡守,心知肚明是因為翠微院那位。他雖不知掖庭宮六年前的命令具體是什麽,直覺應與二皇子有關,當即前來稟報。
裴珩聞言一怔,隨即面色陡變,一掣韁繩,往北面奔去。
出了宮門,一路上除去逃亡的宮人,還有南衙禁軍和部分北庭禁軍在此混戰,南衙占優勢,他飛馳而出,可稱順利,他的心卻一點點沈了下去。
若蕭知遇只是想逃出宮變,那麽只需向南衙禁軍求救,便能脫險,被送至睿王府或南衙十二衛勢力範圍內,可保安全。
然而蕭知遇沒有。他接連問了幾名南衙的中郎將,俱都不知。這說明蕭知遇不想回到他身邊,因而獨自一人逃走。
裴珩有些難以置信,蕭知遇竟真的選擇了用這種方式逃離他,放棄他。
他快馬奔馳著,風迎面而來,夾著他鎧甲上的血腥氣,籠罩出一種令人不安的氛圍,他不能克制地想起了從前。
這原是他六年前安排蕭知遇離宮的法子,連他自己都快要忘記。
那時陸貴妃病逝,蕭知遇被幽禁於翠微院,而他得來了父親的消息:父親鼓動北狄國主攻打朔州,卻在開戰後很快反水,算計北狄。
父親的舊部在朝中已站穩腳跟,怕皇帝又拿裴氏母子要挾,未雨綢繆,私下做了另一番安排,想方設法往宮中安插了人手,都是些不起眼的職位。皇帝若背信棄義動了殺機,他和母親便能立刻借此逃出皇宮。
幸而朔州一戰順利,皇帝與父親的關系緩和了些,他暫無性命之憂,這番安排也就用不上了。
他又忍不住想到了蕭知遇。
對於蕭知遇,他始終心思覆雜,當伴讀時見著蕭知遇,總是想起陸文楨,和皇帝陰沈忌憚的目光。
他想他應當恨蕭知遇。可到了後來,聽聞蕭知遇喪母幽禁,他又隱隱不忍。
蕭知遇曾說不喜歡皇宮,想回朔州。他便聯系父親的舊部改了安排,將人手換去了與翠微院毗鄰的掖庭宮。
他在燈下仔細描畫那張路線圖,對著半張紙的空白,他擱下筆又提起,出神良久,到底沒什麽可說的,最後落筆,寥寥寫下了四個字:山高水闊。
哪怕送去抄錄本的那日午後,他得知陸文楨的諸多惡行,憤然離去,卻也沒有後悔。他願意幫蕭知遇,只當是最後一次。
無論是想去朔州,還是哪個天涯海角,都去吧,不必再相見了。
他那時已經做好了和蕭知遇再不相見的準備,原就是仇人,從此陌路也是好事。
只是時間一天天過去,蕭知遇始終沒有動靜,到他被父親接出宮那日,他回頭望了眼翠微院的方向,蕭知遇依然困在這片方寸之地。
他不知道蕭知遇是未曾發覺,還是不敢出去。
舊部來問這事,他想了想,回答照舊。只要蕭知遇下決心肯走,他就能幫他。
然而他從未想過,數年後蕭知遇會被送到他身邊,成了自己的妻子,他更不能相信,在與他成婚後,蕭知遇竟然選擇用這種方式逃離。
六年前他恨蕭知遇軟弱,竟不肯脫逃出宮,今日他又恨蕭知遇決絕,竟真的離他而去。
裴珩縱馬飛奔出京師北門,京郊廣闊群山繚繞,他望著天邊赤紅的晚霞,心裏說不出是怒氣還是惶然。
直到有一名中郎將從前方沖過來,大喊道:“王爺,北面有百餘名威遠軍聚集!”
京師北門幾乎被南衙把控,威遠軍主攻西門和南門,怎會分這點兵力繞遠路來這邊?
裴珩一頓,一種叫人心裏一墜的預感油然而生,當即揮鞭趕了過去,中郎將往北門方向吹動哨響,也緊隨其後。
京郊北面橫著一條河,寬二十丈有餘,山間傾瀉而出,因到夏初,前面接連下了十幾天的雨,這兩日水流湍急。裴珩遠遠打馬奔去,就已聽到清晰的水聲。
他目力極佳,即便是昏暗天色下,遠隔十餘丈,也能望見黑壓壓的威遠軍中,一道瘦長人影棄了馬,被逼至河邊,左右仿徨,身形在風中簌簌。
裴珩下意識知道這是誰,只覺呼吸都要停住,猛然沖了過去,張口喊道:“蕭知遇!”
可這三個字才剛出口,還未被風送至,那道人影便倏然落下,消失在奔騰的水流中。
像一個墨點,孤零零滴在空白後半頁的信紙上,滲了進去,再沒有下文。
六年前為了救他所做的計劃,竟在今日活生生地成了他的催命符。
*
隆德十一年,皇帝駕崩,太子奉遺詔靈前繼位,宮闈兵變,安國公謀朝篡位,抄家流放三千裏,五皇子幽禁宮中。睿王救駕有功,加封太尉,任南衙大統領。
唯有二皇子沒有結局。
民間傳聞眾多,一說是二皇子死於宮變,一說是二皇子為人所害,墮入急流再無蹤跡。
第二種說法流傳甚廣,因當日京師北面官兵眾多,有逃出來的說法基本一致,說是叛軍追捕一人致使其墜河,睿王色變,南衙禁軍當場斬殺百餘名叛軍,血流成河。
當時睿王親自跳下水要救,毫無所得,臉色白得嚇人,枉死在水裏的,不是二皇子還能是誰。
又有說那天起兵謀逆的並非安國公一人,睿王才是主謀,為保二皇子性命誤了時機,回宮遲了一步,才叫東宮鉆了空子繼位。睿王軍權在握,東宮不敢輕易得罪,便只能粉飾為救駕之功,這便相安無事,暫且做了君臣。
新帝登位之初,便下令在京師北面的河流及下游打撈尋人,做足了功夫。兩日後還真撈出了幾具屍體,面目全非,其中一人手中緊握著一把匕首。
死狀淒慘,許多官兵不忍相看,連連退開,睿王竟親自俯身割開屍體的衣袖,查看爛得露了骨骼的右臂。
京兆府尹知道內情,嘆息著還想安慰睿王幾句,睿王卻忽然道:“不是他。”
便又捏著屍體的手指,一根根掰開,拿出了這把並無特殊,甚至銹了一塊的匕首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